苏海洋教授主讲“敦煌读书班”暨参加“河西汉简·敦煌纸文书·中外关系史” 学术研讨会

信息来源: 阅读量:发表时间:2023年11月09日 17:56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和甘肃西北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河西汉简·敦煌纸文书·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于11月3日至7日在敦煌莫高窟举办。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特于10月27日和31日连续举办了两期“敦煌读书班”(第97、98期)活动,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敦煌多元文化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组提供学术支持。

10月27日“敦煌读书班”第二场讲座由新浦京集团350苏海洋教授主讲,题为《甘肃东部的吐火罗人——从“天水”地名的起源谈起》,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米小强博士进行评议。

苏海洋教授认为,吐火罗人是里海、黑海北岸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大约在5000多年前东迁至阿尔泰山南北。在他们的影响下,甘肃东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5000-4000年)至青铜时代初期(4000-3500年),先后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多样化农业体系和青铜文明。在雅利安人扩张和河西走廊西部至哈密盆地之间的四坝文化(3950-3550年)衰落的背景下,吐火罗人经河西走廊、河湟谷地东迁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和山西中北部。这些地方青铜时代晚期青铜器的近东因素和商墓人骨中印欧人种的发现,印证了吐火罗人东迁的历史。甘肃灵台西周白草坡墓地出土的人头型銎钩戟戟端雕一人头像,高鼻深目,长发卷曲,是吐火罗人的形象。据四川中江县塔梁子墓地“襄人”舞蹈图,散布在渭河上游的西戎中的一支“襄人”也是吐火罗人。西汉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及其周围聚集着大量吐火罗人,“天水”得名与“天山”得名起因相同,即来源于吐火罗语。洮河支流广通河《水经注》称之为“大夏川水”,“大夏”是Tochari(吐火罗)的对译,可能是进入洮河流域的吐火罗人。早期秦文化中的欧亚草原因素,与吐火罗人及受其影响的“月氏”人关系密切。

在研讨会上,苏海洋教授作了题目为《青铜时代中西之间农业交流的途径与地理条件》主旨发言,从中西农业交流的角度,论述了前丝绸之路产生的历史过程与地理条件。报告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农业体系和西方农业体系就在我国西北地区初步发生接触。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东部最早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多样化生产格局。关于中西农业交流的途径,有绿洲路、高原路和草原路三种不同看法,据目前最新考古发现表明,中西之间通过绿洲路最早发生农业交流的可能性最大。欧亚大陆自然地理地域分异引起的中西农业起源环境的差异性与趋同性,全新世中晚期,尤其是距今6000-5000年和距今4000年以后中亚干旱区湿度的增加和最适期的出现,为距今5000年前和4000年后两次中西农业交流的高潮提供了地理基础和条件。

“敦煌读书班”是高级别、专业性学习班,“河西汉简·敦煌纸文书·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是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苏教授的主讲及主旨发言,有利于提高新浦京的学术声誉。

    (撰稿:韩蓓蓓  审核:尹志宏)

上一条:文物与博物馆系学生参观天水世祥农耕博物馆 下一条:秦文化的甘肃印记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关闭